荔芳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荔芳文学 > 九零大佬宠妻日常 > 第47章 第 47 章

第47章 第 4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午徐大哥去隔壁村割了两斤肉回来,徐大嫂又去房梁上取了一块腊肉下来煮。

徐秀兰也没闲着,她洗了手在灶房里帮着大嫂做饭。

两人忙和着做了一大桌菜,然后招呼一家人围坐过来。

徐大哥开了妹夫带来的酒,给桌上的人都满上,然后才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小心的抿了一口。

酒一入口,徐大哥便陶醉的喝道:“好酒啊,好酒,比我喝过的酒都好。”

“就是因为是好酒,我才带来给你呢,一般人我可不会给,”杨建国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嘿嘿,还是建国你这个妹夫好,大哥谢谢你,”徐大哥眉开眼笑的对杨建国说道。

徐老头和徐老太坐在桌子的上方,两人看着儿子跟女婿哥俩好的喝酒,脸上笑得全是褶子。

两个老人这辈子只生了徐大力和徐秀兰这么两个孩子,如今两孩子日子过好了,他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徐秀兰跟大嫂两人没管他们,她们姑嫂边吃着菜,边聊着天。

两人儿女都大了,几乎都成了家,都有了孙子和外孙,在场的都是自家人,没有那么多的客套,两人都聊起自己的儿女如今的境况。

徐大嫂看着徐秀兰真心实意的感叹道:“妹妹你们如今享福了,青青现在嫁得了好了,不用你操心,磊磊现在又用功读书,这以后呀咱们家怕是要出个大学生了。”

现在大学生多希罕呐,整个镇里每年考上的大学生寥寥无几,一个乡出一个大学生整个乡都得震动。

那有大学生的村子在乡里的地位都不一样,出去说话都好像带着文化人的气息,受着别人的尊敬。

徐秀兰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呢,大嫂。”

“你看我们乡里好几年都没出一个大学生了,怎么轮也轮不到我们磊磊。”

“我呀,现在只希望他多读几年书,多认几个字,以后出门不做睁眼瞎就行,还是飞宇说的好,不读书,以后出去了,算帐都算不清楚。”

大学生啊,徐秀兰和杨建国做梦都没往那上面想过。

“妹妹你这话说得也是,孩子就是要多读书。”

“你看我家刚子,以前在学校读不进去书,现在跟他朋友去省里挣钱,干的全是下苦力的活。”

“有那轻省的活,上去一打听,听说初中文凭,人家真接甩了脸不要,没法子刚子只能去码头扛货。”

“前几个月他送钱回来孩子读书,我看到他肩膀的皮都磨破了,自己买了药酒在屋里擦,我当时看到眼泪硬是没忍住。”

徐大嫂说着说着眼泪都流下来了。

徐大哥跟徐大嫂早年生了三个孩子,没养住,一场风寒就把孩子带走了。

后来,徐大嫂又生了徐刚,这次全家人更加上心,从小把徐刚当眼珠子疼着,就怕养不大。

当年徐刚出生,徐秀兰担心了好几年,隔三差五的要往娘家送些米呀,鸡呀,蛋呀这些东西给徐刚补着,后来,杨家败落了,徐伟也慢慢养起来了,徐秀兰才送得少了。

不过因为这,徐大嫂对小姑子一家很是感激,每次徐秀兰回娘家都是好菜好饭的招待,在外面也从来没说过小姑子一句不是。

那时候徐秀兰要养着柳青青跟徐老头和徐老太闹别扭,徐大嫂还在中间劝呢。

旁边原本还高高兴兴喝酒的徐大哥沉默了下来,嘴里的酒也变得苦涩。

儿子这些年受的罪他都看在眼里,只是他不能像媳妇那样哭,不像个样子。

他没本事,挣不了大钱,只能在家把地里的庄稼侍弄好,多些产出,然后拿到镇里多卖些钱,以此减轻家里的负担。

徐老头和徐老太见孙子那么累,都接近八十的高龄了,还要下地干活,去山里打山货,然后存起来卖。

杨建国在旁边安慰道“大哥,大嫂,刚子现在长大了,又这么能干,这是好事,男孩子嘛,多磨炼,以后有事才能撑起来。”

徐大哥抹了把脸,笑道:“确实是,哪家男孩娇生惯养的,不都得受些罪吗?”

“可不是。”

两人又高高兴兴的喝起来了。

徐老头不爱酒,不跟他们喝,只在旁边乐呵呵的看着。

“现在刚子也结婚了,孩子都七岁了上小学了,大嫂,你们也要享福了喽。”

徐秀兰道。

徐刚结婚早,十七岁就经人介绍娶了隔壁村的周敏,婚后生下儿子周军,现在已经上小学了。

夫妻现在都在省里码头找事做,孙子在老家乡里上小学。

徐大嫂擦了眼泪,笑道:“可不是要享福了,哎!军军要知道今天姑婆,姑公今天来家里,不得高兴得直跳,可惜呀,这孩子在上学,放学才能回来。”

徐秀兰笑起来,“军军这孩子我喜欢,跟他爸一个性子,每次听到我来的消息,都要跑出来接我们,走时又泪汪汪的问我们什么时候来,可把我跟建国希罕得哟,恨不得抱家里养,今天没见到他还有些不习惯。”

一桌人听到这话都哈哈笑了起来。

“那你们今天在家里住一晚再走,”徐大嫂笑着道。

徐秀兰摆摆手,“我倒是想,只是我跟建国明天还要去芳芳家看看。”

提到杨芳徐老头和徐老太都看了过来,连徐大哥都不喝酒了。

“前几天青青结婚芳芳跟许伟回来,人也瘦得不成样子,脸色也不好,我跟他爸担心坏了,正准备从你们这里回去后,明天就去平阳乡看看呢。”

徐秀兰叹口气,心情没了刚来时那么轻松。

“说起芳芳,妹子,不是当大哥的说你,当年咱家是什么情况,你也知道,长年红薯苞米面不间断的吃,还吃不饱。”

“爸妈为了不让你跟着我们受苦,想着方的把你嫁到山外面去。”

“现在你们倒好,还往女儿往山里嫁,山里没吃没喝的,你怎么就这么舍得呢?”

说起这来,徐大哥心里就有气。

当年为了把妹妹嫁到山外,他们一家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现好了,兜兜转转他这个傻妹妹又把女儿嫁进了大山里。

徐秀兰心里苦啊,当年她一时心软误了女儿的终身大事。

杨建国捏着酒杯没说话,心里也是后悔万分,大哥说的是对的。

“这事怪不着秀兰和建国,这是芳芳那丫头自己选择的路,秀兰和建国阻止不了,这也没办法。”徐老头见女儿女婿眼睛都红了。

杨芳的事徐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儿孙自我儿孙福,秀兰你也别伤心了,去看看芳芳那丫头,说不定孩子过得好呢,”徐老太伸出枯瘦的手拍了拍徐秀兰肩劝慰道。

“妈说得对,芳芳那孩子聪明,不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差的,我们肯定是想多了,”徐大嫂笑着打圆场。

“等明天秀兰他们见到芳芳就知道孩子过得好不好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芳芳过得不好,咱们有这么一大家子人呢,大家帮衬着日子总能过起来的你说是吧,秀兰。”

徐秀兰听到这话,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笑道:“大嫂说得对,咱们有这么一大家子一人呢,怕什么。”

“来来来,吃菜吃菜,喝酒喝酒。”

一桌的人抛开这些烦心事,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慢慢的又热闹了起来。

吃过饭,几人又聊起了会天,杨建国见天色有晚了,跟徐老头徐老太徐大哥徐大嫂告别回家。

徐家再舍不得他们也不能留他们,都是农家人,家里都养着大大小小的牲口呢,得回家照顾,外甥年纪也小一个人在家他们都不放心。

徐大嫂去房梁取了三块腊肉,用废报纸包了,又去屋里捡了些去年秋天在山里收拾回来的山货,什么山核桃啦,榛子啦,晒干的山菇啦,林林总总,搜罗了一大堆,用蛇皮袋装了,放进杨建国的小背篓里,让他们带去给柳青青,算他们当舅舅舅母的一点心意。

山里穷,腊肉和山货已是极好的回礼了,这些东西,他们平时都舍不得吃,都是收起来拿到镇里卖,或者只有家里来客了才会拿了出来待客。

如今拿了这么多东西,可见徐大嫂真是把柳青青当成自己的亲外甥女走动了。

来时背一背篓来,走时背一背篓回去。

东西比来时背的还多。

徐老头和徐老太跟着徐大哥徐大嫂把他们送出村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这次东西有些多,一路上,徐秀兰和杨建国时不时换着背。

两人边走,边说起去女儿家的事。

第二天徐秀兰和杨建国又起了个大早,两人照常背着昨天的背篓,里面给小外孙装了些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同里还背了半袋子大米。

许家村土地贫瘠,田地又很少,许家村稻米产量非常低,所以许家村平时都是以粗粮为主,大米一年都吃不了两回。

徐秀兰和杨建国背的这半袋子大米过去也是为了女儿和外孙能多吃上两顿米饭。

杨芳嫁的许家村比徐秀兰的娘家还要远,抄近道全程走山路都得走四个多小时。

两人紧赶慢赶的爬了几座山才终于走到许家村斜对面的山垭口上了,穿过这个林子,前面就能看到看许家村了。

杨建国和徐秀兰心里舒出一口气,好久没有这么长时间急着赶路,身体还有些吃不消。

杨建国把背篓靠在山路边突出来的大石头上歇口气,徐秀兰摘了片叶子,垫在山路边的石头上,坐着喘气。

两人一路走来,全程都在往上爬,崎岖的山路上,杨建国和徐秀兰走得满头大汗。

徐秀兰坐着缓了一会儿,站起来,从背篓里翻出一条帕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擦完帮着杨建国擦。

擦完身上的汗,徐秀兰把帕子拿在手里,山林间吹起一阵阵凉风,总算上两人身上凉快了起来。

两人歇够了,杨建国又背起背篓往前走,徐秀兰跟在后面。

走着,走着,前方密林里传来一阵小孩呜咽呜咽的哭声。

杨建国和徐秀兰吓了一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