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画卷》早上八点发布,海内外六个语言版本同时宣传!
童司因之前的现场演唱版本,在网上传的热火朝天,海内外社交平台上各种二创三创满天飞。
如今过了两个礼拜,热度也算稍微下来些,虽然传播依旧很广 ,没有那么强的刷屏效果了。
经纪公司之前透露过,歌曲上线时间要在月考过后一个月。
如今时间突然提前,没有完整的预热过程,直接空降热搜。
-#童司因《东方画卷》发布\#
粉丝群直接炸了!
“什么情况,消息真的假的?”
“不是说半个月之后上线嘛?怎么突然就提前了?”
“如果真的提前了,为什么工作室没有提前通知我们?”
“买热搜应该是真的吧,如果是假消息犯不着买热搜啊。”
“我去这不会是什么黑热搜吧,我快点进去看看。”
粉丝群被热搜砸蒙了,七荤八素地点进去,发现居然真的是官方博文宣传,后面跟着正版播放链接。
众粉丝:“…………”
“不是,玩真的啊?”
“连通知都不提前通知一声,直接空降热搜啊。”
“坏了,我们之前还大放厥词,说一定要买足五万张呢,连准备都没有就上线,数据不会太难看吧!”
“工作室怎么不提前通知一下大粉啊,让我们提前联系做数据?”
“我记得之前工作室通知过,不让粉丝拼销量,可能就是怕我们偷偷集资才这么做吧。”
“话虽这么说…这都是粉圈常态了啊,别人家都这么干,如果我们不去给撑场子,数据会被笑话的,说不定因因也会被笑话。”
“因因不在意这个,我恰好觉得她就是这么想的,即便被笑话,也不愿意让粉丝砸钱去圆她的面子。”
在很多爱豆圈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发布作品还是做代言,销量数据都不能太难看。
这种“销售实绩”摆出来,一方面可以给艺人的简历背书,另一方面面子上也比较好看。
可如果实力不够硬,歌曲就是没有那么多人听,代言就是没有那么多人买,那要怎么办?
那就靠工作室和粉丝氪金呗。
具体的操作方式很多,比较典型的一种就是经纪人和粉丝群集资,自己把数据买上去。
他们提前跟平台约定好,在内容上线的瞬间,把销售数字改掉,这样就可以在网上营造一个“销量爆炸”的视觉效果。
随后就是各种通稿,“XXX最新数字专辑一秒售出几万张”之类。
知情人也许了解事情始末,但不了解情况的毕竟是大多数,圈外人只能看到一个结果。
明明三人在相同起跑线,A做数据,B做数据,如果C不做数据,就很容易给不知情的外人造成一个简单粗暴的推论:C不如AB。
这种恶性竞争只要有人开始,就会将所有人都卷进去,大家互相攀比,谁都不能被谁压下一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恶习更是逐渐深入骨髓。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为了让自己的颜面上好看,高低也要装一波,再吹一波。
这对于混迹粉圈的很多人,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童司因经纪团队没做这事,反而让她的粉丝群们觉得少点什么,难免心里忐忑不安。
毕竟——
这是一首任务性质大于商业性质的曲目,旨在弘扬中华文化,这种任务性质的曲目本来就不好卖。
《东方画卷》虽然网上热度不错,但那只是看上去不错,谁也不能确定它的消费转化。
在过去的血泪经验里,这种外面流传着ive版本的曲目,通常最终的销售额都不会太高。
毕竟…对于很多路人听众来讲,既然能听live版,又何必花钱买正版音乐呢。
大家对于这张单曲的销量,肉眼可见的不太高。
可这…
毕竟是童司因的第一张单曲。
粉丝群们其实没有明说过,她在这个时间出单曲,大家内心是一边欢喜,一边又有些发愁。
欢喜在于她还没出道,就拿到了这么好的资源。
这种任务性质的曲目,很能帮她在相关部门留下好印象,为未来的演艺道路铺路。
发愁是这种任务性质的曲目,通常销量不会太好。
可第一张单曲的实绩,又直接证明了粉丝的购买力。
圈内算单曲实绩,通常是指24小时销量数据。
若论单曲销量最离谱的,大约是谢卞晨,24小时内销量数据上不封顶,高到常人根本难以想象。
他的知名度和粉丝基数在,而且音乐精品有保障,每一张的可听性十分强,有的是人愿意买单。
大部分正常的偶像们,个人单曲销量能到几十万张的水平,就能进销量排行榜了。
其中还有大量的水分,才能造出这种数据结果:
比如…经纪公司和大粉五千一万张地氪金,小粉丝也五张十张的买,纯砸钱听动静这样。
当然,这些单曲的销量爆表,还有个大前提——
是精心打造的个人单曲。
需要在正式出道后,借着选秀综艺的流量宣传和曝光,又经过精良包装和制作完成。
只有这种性质的曲目,才会让大量听众有意愿为其买单。
《东方画卷》这种任务曲目,销量通常是比不上个人单曲的,甚至可以说远远不如。
这种任务曲目,本质上是借用艺人流量和知名度,达成某些特定宣传的目的。
这个大前提就意味着…这曲目根本不可能投入什么预算。
一首歌制作成本不算高,宣传力度也不太够,那最终的市场效果,也可预期地不会太受待见。
路人一般不会给面子,粉丝氪金和宣传意愿也不会太强,全看心情和良心这样。
即便是谢卞晨下场宣传,也很难有炸裂的宣传效果,顶天也就是几十万张的销量。
如果没有大量粉丝支持,最终销量几百张,几千张,都有可能。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任务单曲销量并不好,但如果数据真的不好看,营销号却不会嘴下留情。
他们只会提起这是童司因第一首单曲,数据十分惨谈。
并且将此事挂在耻辱柱上,拿出来反复鞭尸。
当然粉丝也不会被放过,一定会被嘲讽虚假繁荣,不舍得花钱,全都是抠门假粉。
即便童司因能接受,她的粉丝也难以接受。
粉丝们思前想后,掂量着现有的粉丝数量。
才把五万张销量定为了底线。
几百万的粉丝,通常也就百分之个位数的人愿意花钱。
基于曲目的任务性质,付费人数可能又大打折扣,估摸着也就是几万张的量级。
几个家境还不错的粉丝,暗自商量着留了些钱,如果最终没办法买到五万张,她们就下场来凑。
反正一张单曲三块钱,稍微支持一下也不是很吃力。
——大家本来是这么计划的。
哪里知道经纪团队不安常理出牌,根本没打招呼,猝不及防地把上线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周一早上八点钟,大家都是正忙事后,根本没第一时间看热搜,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等到发现情况不对,确认过信息的真实性,跟后援会都通好气后,已经半小时过去了。
一群粉丝们急哄哄地冲进单曲播放界面,互相还没商量好。
“我进去买一波,看看情况,你们再去冲第二波。”
“不是你还是不要买太多吧,经纪团队都说过不要过度消费。”
“我有钱我愿意,毕竟是因因第一章单曲,不给她把销量冲到五万以上,就算因因自己过得去,我心里也过不去。”
众人吵吵闹闹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各自抱着自己的打算,纷纷点进去歌曲界面。
可等她们准备点击购买键,看着已销售的数字时,突然怔住了。
粉丝群里沉默了好一会。
才终于有人茫然开口,语气中依旧带着不可置信 。
“不…不是,我没数错数字吧?”
“这其实是两万三千张,然后多数了个零?”
“好…好像没有,我也数了好几次,应该是没数错。”
大家不知道反复看了多少遍,才在“已销售”三个字后面,确认了那串六位数字:232785张。
已销售,二十三万张。
所有粉丝都呆住了。
多…多少?
粉丝们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又去数了数下面的弹幕和评论互动量,才终于敢确认。
这确确实实不是是两万三千张的互动量级。
是二十三万张没错!
这种任务曲目,她们翻看过既往数据,数据最好的是谢卞晨。
在24小时内,也就能卖出去四五十万张的水平而已。
那还要依赖粉丝们的支持。
《东方画卷》这首单曲这张上线,别说粉丝根本没下场氪金,她们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
在没有任何外力支持下,就借着一个热搜。
销量直冲上了二十三万!
这才半个小时!
短短半个小时而已!
按照正常的购买趋势,24小时的销售数据,至少要是首个小时内销售额的一倍以上。
如今才过了半个小时,《东方画卷》的销量就抵达了23 万张。
那么意味着…这张单曲一天的最终销量,一定会在46万以上!
一张任务单曲,能有四十多万的销量!
这简直是奇迹般的数据!